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朱文通:1900—1930年代张家口区域经济的近代转型

2020-03-19 11:11   来源:本站

来源:《经济论坛》2019年第10期

【摘 要】 本文主要以1900—1930年代张家口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探讨该地区从以农业为主、家庭手工业和副业为辅的传统经济模式,向以近代工矿企业和交通通讯等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的主要表现形式及特点,主要考察1900—1930年代张家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新变化,比如张家口工矿企业发展的总体状况和轨迹,发展较好的特色行业的基本情况,以及交通通讯的发展变化等。本文认为,1900—1930年代张家口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1912—1927年间民族工业的发展上,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等不断投资,促进了张家口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关 键 词】张家口;区域经济 ;近代转型

【作者简介】 朱文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河北地方区域史、李大钊与中共党史。河北省沧县人,历史学博士,二级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李大钊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现代史学会理事、河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委员、河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为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北省管优秀专家。主要从事中共党史与李大钊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史研究等,先后主编《李大钊全集》(四卷本)《李大钊传》《李大钊年谱长编》,合著《河北通史》《河北经济史》等。先后在《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河北学刊》《求是》《宗教哲学》(台湾)《亚洲研究》(香港)《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大公报》(香港)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参与的科研项目曾经获得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别荣誉奖、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电子版物类优秀成果奖和国家电子出版物奖。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由南而北,逐渐在沿海大城市生发开来;又由沿海城市通过水陆交通和货物贸易等多种方式,逐渐辐射到内陆腹地;又由经济领域逐渐渗透到其他各个领域。张家口自明清以来不仅是塞北拱卫京师的军事重镇,而且还是万里茶路即草原丝绸之路上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枢纽,闻名中外。近代以来,在北京特别是天津开阜的辐射下,随着近代中国第一条长途运输公路张库大道的开通,张家口逐渐由军事重镇转变为区域经济中心,清末民初更是中外商贾云集,商号银行林立, 工厂作坊众多,茶叶和皮毛业等贸易在清末民初繁荣一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近代转型。区域社会的近代转型体现在诸多方面,一般来说,经济上的表现最快,最为明显和突出。这一时期张家口经济方面的近代转型,主要是由以农业为主、家庭手工 业和副业为辅的传统经济模式,向以近代工矿企业和交通通讯等为主的经济模式转变。本文拟以1900—1930 年代的张家口区域经济为例,对张家口区域社会民族经济的近代转型进行个案研究。需要说明的是,1900—1930 年代的张家口属于察哈尔,是察哈尔省的省会,现在为河北省的省辖市, 因此在进行比较研究时,不涉及京津,局限于现在河北省的辖区之内。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家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近代转型,总体来看,虽然明显落后于得风气之先的唐山,但是由于具有资源及交通等优势,并不亚于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

在北京和张家口积极筹备举办2022 年冬奥会的背景下,万里茶路申遗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2019 年3 月20 日,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可以深化并促进张家口区域经济史研究,而且还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冬奥会的举办创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和文化气氛,另一方面对万里茶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也不无裨益。

一、1900—1930 年代张家口工矿业发展概况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直接或间接在直隶邯郸、邢台、唐山等投资建立了磁州煤铁矿、开平矿务局、临城矿务局、唐山细棉土厂等数家大型近代化的企业,此后新建立的大型企业只有启新洋灰公司和北洋滦州官矿有限公司,投资主要集中在矿业和建材业,发展很不平衡。民族工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外资企业。民国建立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自顾不暇,中国的民族资本等到了较为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直隶省民族工业 (不含外资企业,但是包括中外合办企业)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 发展较为迅速, 逐渐进入了黄金发展期。1912—1927 年,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特别是军阀政客向工矿企业的投资力度明显加大,新建企业日见其多,特别是建立了一批大中型企业,初步形成了直隶省以采矿业和轻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经济指标仅次于上海和江浙等地,在国内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参见 《1875—1927 年直隶省所设民用工矿一览表》(表1)。

据统计, 1912—1927 年新设立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企业总数和资本总额分别是1912 年前的2.3 倍和3.28 倍。1912 年前全国历年所设资本在1 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总计约953 家,创办资本额总计20 380.5 万元;1912—1927 年创办资本额在1 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约为1984 家,创办资本总额约为45 895.5 万元①;1912—1927 年新设立的资本在1 万元以上的企业总数和资本总额分别是1912 年前企业总数和资本总额的 2.08 倍和 2.25 倍。1912—1927 年直隶省新设立的资本在1 万元以上的企业总数和资本总额分别占同期全国企业总数和资本总额的8.47%和16.77%,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

张家口工矿业的发展与直隶省工矿业的发展趋势大体一致, 又有自己的特点。洋务运动时期, 张家口没有兴建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也就是说张家口区域经济的近代转型起步较晚,直到1904 年才建立一家投资14 万元的建筑企业。直隶省民族工业投资有一个由矿业到纺织业等轻工业的发展过程,而在张家口几乎是同时兴起。1900—1912 年间,张家口只有5 家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矿业上,分别是怡和产业公司 (1904 年、建筑业)、恒升煤矿(1906 年)、 鸡鸣山煤矿 (1909 年)、 兴华银矿(1909 年)、荣丰面油有限公司(1910 年),资本总计194.7 万元。1912—1927 年,新增11 家资本在万元以上的企业,资本总计596.7 万元。投资方向仍然以矿业为主,但是已经开始向民用方向发展, 比如面粉业、食品业、水电业、化学工业等,发展不平衡。但是, 从投资规模来看, 仅次于唐山, 和保定、石家庄、邯郸等地相比, 不相上下,相互之间差距不大。然而,由于投资时机不当,市场行情发生变化,投资多达500 万元的龙烟铁矿,迟迟未能投产;有的由于管理不善,效益较差;有的则由于技术方面的因素,投资失败。 也就是说,张家口区域经济的近代转型同样十分艰难,参见 《1900—1927 年张家口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表2)。

二、1912—1927 年张家口民族工业的主要特色

除矿业外,1912—1927 年直隶省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等,由于张家口既不是棉花产区,又不是小麦产区,张家口没有1 家纺织厂,只有1 家中小型的面粉厂。1912—1927 年张家口民族工业也不乏开风气之先者,初步形成自己的地方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行业的发展上。

表1 1875—1927 年直隶省所设民用工矿一览表

1.化学工业。直隶化学工业的发展比较显著, 在民族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清末直隶省只有3 家烛皂厂,资本共计 18 万元,生产技术比较落后。1912—1927 年间发展到13 家,除2 家企业资本不详外,其余11 家共计资本总额为157 万元。新建立的工厂中没有一家是烛皂类的厂家 (指在技术停留在手工业水平的),都属于新兴的工业门类, 采用新技术等, 如酸碱、西药、油漆、卫生材料、染料等,发展都比较快,并且能够得到持续发展。民国建立后,直隶化学工业的第一家工厂是1915 年在张家口建立的蒙古制碱公司,资本为20 万元。化学工业的企业虽然初期规模都不大, 但是由于技术含量比较高,因此和机器面粉业、火柴业等相比,更具有竞争力,在近代转型中具有典型意义。

2.食品业。清末直隶省只有3 家工厂,其中1 家在张家口。1912—1927 年间建立了8 家工厂,另有3 家工厂创办时间不详。张家口有2 家比较有特色的食品企业,一是中国果酒公司,1912 年由刘葆投资2 万元在宣化建立,该厂是省内开办较早的果酒厂。二是卓世海、张稚祥于1922 年投资10 万元,在张家口建立的东蒙制造黄油公司,颇有地方特色,和张家口及其以北地区畜牧业或养牛业较为发达有直接关系。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和食品业有关的面粉业,清末以来直隶各地设厂颇多,不乏大型企业。由于张家口不是小麦主产区,面粉业发展明显滞后;较大的工厂,只有卓世海、张稚祥于1921 年在万全县建立的普利胜记面粉厂,投资6 万元。

3.皮毛业。长期以来直隶皮毛手工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清末才有大规模的投资注入,即吴懋鼎于1898 年在天津创办的北洋硝皮公司,资本多达 76.9 万元。1912—1927 年间直隶制革业新设企业10 家,资本总额为183 万元,同期国内有53 家工厂,资本总额为686 万元,直隶皮毛业厂家数和资本总额, 分别占全国总数的 16.67% 和26.68%,均居全国第一位。民国建立后,省内新建皮毛厂 10 家,除振亚香牛皮工厂在张家口外, 其余均在天津。

有必要指出的是,有的行业投资规模不能反映技术的进步,在很多生产领域手工劳动仍然是无法替代的, 有的仍然是手工技术占据统治地位。比如,皮毛业的生产,就是仍然以手工业为主。皮毛业是张家口著名的传统手工业项目之一,有关产品在直隶省内和辛集、邢台、枣强等地的皮货一样, 驰名中外, 享誉世界。清末民初,张家口皮毛业渐趋兴旺,是华北皮毛市场的重镇之一。据统计,1922 年张家口仅细皮作坊就有200 多家,雇工多者有80 余人,少者也有10 余人。关于张库大道开通后,汽车长途公路运输得到快速发展,促使张家口皮毛贸易和皮毛加工在1925—1929 年达到鼎盛时期。这期间,每年输入皮张800 万件左右,有裘皮、粗皮、白皮、制革等14 个行业,其中12 个行业有作坊769 家,从业人员32532 人,而裘皮业则有作坊360 家,从业人员2.5 万名,年产皮衣10 万件以上②。

4.电力工业。直隶电力工业发展较为缓慢,清末只有1 家电灯厂,即1906 年官办的天津特别区电灯厂,资本不详。1912—1927 年间新建立的电灯厂共计18 家,资本总额为152.9 万元,同期国内新建立的电力企业达288 家之多,直隶厂家数占全国总数的6.25%。虽然在全国范围来说直隶电力工业发展比较缓慢,但是就本省来说还是有一定发展,仅张家口地区就有3 家电力企业。1912 年后直隶省新建立的第一家电力企业就是在张家口建立的华北电灯公司,1914 年 (一说1917 年,仍然是第一家) 由严范孙、刘毅白投资35 万元建立,是这一时期投资最大的电力企业。该公司建立了一座98 千瓦的发电厂,以供城市照明用电为主,兼供工厂生产用电,这也是这一时期电厂的共同特点。另外,1923 年张家口地区同时建立了2 家电力企业,分别是投资6 万元紫嘴堡电灯公司和投资1 万元的阳原电灯公司,阳原电灯公司因为技术原因,不久宣告经营失败。

表2 1900—1927 年张家口资本在一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

说明:①本表主要根据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附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版,第285-528 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工矿业》附录(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第348-421、902-923 页) 等资料编制。②列入本表的工矿和航运业企业创办资本额均在1 万元以上,个别企业的资本额可能是创办一段时间后的数字。一般均以实收资本额列入,因额定资本和实收资本有时难以区分,可能有个别的按额定资本收入。③虽然国民党在直隶统治的确立以1928 年7 月4 日国民党河北省政府的成立为标志,但是由于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上这一时期分期的下限一般都是1927 年,所以本部分的研究在资料统计和运用上,仍以1927 年为限,在统计上未包括1928 年上半年的资料。

5.龙烟铁矿公司的建立。近代以来直隶省矿业比较发达, 特别是采煤业发展最快, 规模也最大, 但是张家口采煤业只有鸡鸣山煤矿值得一提,一般年产量仅在10 万吨左右,只有个别年份的产量超过了 20 万吨。其他几家煤矿和银矿等, 投资规模都比较小,影响不大。在矿业方面,张家口地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龙烟铁矿公司的建立, 该厂是直隶省内第一家新式大型炼铁厂。1914 年③,宣化、龙关之间辛窑、庞家堡、烟筒山、三叉口等地发现优质铁矿,到1917 年探明铁矿石储量为9 164.5 万吨以上,平均厚度2 公尺左右, 各矿区矿石的含铁量分别为 56% 、54% 、52%、31%,而且硫、磷含量较低,是当时中国最有开发潜力的铁矿之一④。当时铁价飞涨,日本资本家要求投资开采,遭到拒绝。1918 年9 月北洋铁工厂计划投资20 万元,开采宣化太阳沟铁矿,不久经翁文灏、梁津等勘测,该地区矿藏含铁量为50%,可开采安全储量不过160 万吨,因矿量较少被迫放弃。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铁价猛涨,1914 年生铁每吨26 两,1918 年每吨则高达190 多两。在巨额利润的驱使下,陆宗舆、梁士诒等官僚政客纷纷筹备在宣化一带开采铁矿,1917 年6 月陆宗舆等建立官督商办龙关铁矿公司,1918 年2 月改为官商合办, 同年, 梁士诒等筹建烟筒山铁矿公司。

1919 年4 月19 日,上述两家公司正式合并改组为龙烟铁矿公司,同年12 月注册。该公司系官督商办,督办陆宗舆,会办朱宝仁。注册资本 500 万元,官商各半,农商部和交通部分别缴纳官股128万元和122 万元,集得商股219.55 万元,实收共计469.55 万元。其中,商股多为徐绪直(徐世昌之子)、段宏业、梁士诒、陆宗舆、靳云鹏、朱宝仁等 30 名军阀政客的投资。1919 年烟筒山矿投产, 有工人 1000 余名, 实行包工制, 日产矿石 500 吨。到1920 年共开采矿石10 万吨,其中4 万吨运往石景山和汉冶萍试炼。

龙烟铁矿公司享有免纳各种捐税的特权,1920 年12 月11 日,陆宗舆、朱宝仁等请求农商部豁免矿区税,获得批准。在经过对国内各煤矿所产之煤可以炼焦情况的分析, 并考虑运输问题后,公司决定在石景山建立炼铁厂。该厂于1922年初动工,安装有美国进口的日产 250 吨的化铁炉,在亚洲这是除印度以外设备最佳之炉。还在试炼阶段,即遭铁价暴跌,被迫停产。由于各种原因,石景山炼铁厂一直到1937 年都没有投入正常生产。其间,1928 年更名为龙烟矿务局,未几,被收归国有,初归农矿部管理;1929 年1 月,改名为龙烟铁矿保管处,委托铁道部暂管;1931 年又交实业部管理。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者迫使冀察当局同意日本的兴中公司进行开采;七七事变后,日军强行霸占龙烟铁矿,所产矿石均运往日本冶炼。在当时,这是直隶民族工业当中,大型企业投资失败的一个典型案例。

三、1912—1927 年张家口铁路与公路建设

清末以来,随着铁路、公路的修建,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随之兴盛起来。直隶省干线铁路和各级公路的兴修,加之新兴航运水运的发展,逐渐形成新式的交通运输网络。从此,自古以来以人力畜力为动力的落后的陆上运输方式,开始逐步向以机器为动力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过渡,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近代转型。

1.地方铁路的修筑。清末以来,贯穿或跨越直隶省南北或东西方向,或局部地区的干线铁路发展迅速,京奉路、京汉路、正太路、京绥路、津浦路等相继建成,初步形成铁路交通网络,各路全线通车, 有礼地促进了各地经济的发展。其中,通过张家口地区的是京绥路。京绥路于1909年10 月实现北京—张家口段通车,此后于1914 年6 月通到大同,1921 年4 月又延展通到归绥(今呼和浩特市),最后于1923 年1 月实现全线通车。

此外,1912—1927 年间,还计划修建张热铁路 (张家口—承德)、张库铁路 (张家口—库伦) 等项目。然而,由于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有关计划根本无法着手进行。尽管如此,清末民初干线铁路的发展,还是为直隶省地方铁路即支线铁路的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清末,直隶省先后修建了4 条支线铁路。1912—1927 年间,直隶省共新修建7 条支线铁路, 其中,张家口地区有宣烟支线。宣烟支线又名宣化支线,系京绥路支线, 由龙烟铁矿公司投资兴建, 1918 年 10 月动工,1919 年元旦建成通车。由宣化到烟筒山附近的水磨车站,全长9.12 公里,每日客货列车上下行各开两次,主要用于运送矿石和开矿人员、物资。1922 年因铁价暴跌,龙烟铁矿公司因资金不足停业,先后开采出的10 吨矿石,只运出4 吨,宣烟支线就被拆除了。

以上6 条支线有5 条由煤矿公司投资兴建,1 条由铁矿公司投资兴建的,不是为了运煤,就是为了运铁矿石,都是为工业生产服务而修建的。 由于各自为政,轨距各不相同。当然有的支线也兼营客运,如宣烟支线。

由于南京政府时期把建设的重点放在江浙、西南和西北等地区,加之日本对东北及河北省的侵略所造成的严重影响,1928—1937 年间河北省铁路建设除日本侵占热河时期修筑了锦古铁路外,其他没有任何建设。南京政府时期河北省虽然没有自主地修建铁路,但是这一时期原有铁路的运输能力却有所提高。如,京张铁路1935 年的运输能力比1909 年通车之时增长了近10 倍。原有铁路运输能力的提高,并不能缓解因铁路建设严 重滞后给交通运输所带来的压力,制约了生产的 发展。如果铁路运输有保障,河北各大矿的产量 平均尚可提高57%左右⑤。

2.公路运输业的兴起。清末,直隶省尚未修建公路之前,早在1907 年夏季,巴黎至北京万国赛车会在张家口至库伦⑥ (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 间的原官马大道上,曾经进行过全程比赛,这是较早在中国进行的汽车大赛,可谓张库 大道行驶汽车的开端和试验。地方官吏赵宗诒等受到启发, 拟开办张家口至库伦一线的汽车运输,因而向地方政府申请创办蒙古汽车公司,要求15 年专利。可是,有关官员竟然以开办汽车运输,会“惊吓骡马,妨碍放牧”和“影响蒙古生计”⑦为由,驳回了赵宗诒等人的申请。

辛亥革命后,振兴实业,交通先行,逐渐成为共识,形成风气。在当时条件下,修筑公路相对来说较为经济快捷,投资小,见效快。直隶省开始成为中国近代公路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1919—1927 年全省共有商建京承公路、德南公路,官建津保公路(南线)、津沧公路、京津公路,以及以工代赈修建的京丰公路、大邯公路、武邯公路、京霸公路等 30 条线路相继建成通车,总计 2 023 公里,约占全国公路总里程的 6.6%⑧。从事客货运输业汽车行1924 年达58 家(其中包括天津的38 家),拥有营运汽车60 辆⑨。总体来看, 公路运输还处于起步阶段,据1928 年,全国铁路运输和水运占整个运输业的95%,而公路运输等仅占5%。因此,公路运输仅仅是铁路运输和水运的补充而已。就张家口而言,张库公路的修建,在全国都有很大影响,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明代以来,张库大道就已经辟为官路,到清代则成为以北京为中心的“官马北路”的三大干 线之一。1917 年,北洋政府国务总理段祺瑞为了暗中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积极主张参加第一次 世界大战,并做了多方面的准备。其中之一就是 修筑两北汽车路,发展中俄交通,因此决定先开 办张库一段。京绥铁路局成立西北汽车处,选派 技术人员,组织人员,按照行驶汽车的要求整修 张库大道。因为张库大道路基较好,且当时公路等级要求相对较低,不久,张家口至库伦间的原官马大道经过整修扩为张库公路,并已试通车。 中外商人纷纷要求开办张库公路客货运输业务, 交通部先后批准泰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成张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官办的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开办张库公路运输业务。

张祖荫、景学钤等经过一年多的筹备, 于1917 年年11 月投资10 万元,在张家口创建了大成张库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目的就是拟办理张库间客货运输。为此,他们积极投入到张库公路的修建工作中,先后修建公路125 公里,架设桥梁2 座。经交通部批准开始试办后,1918 年4 月5 日正式营业。初有汽车8 辆,不久增加资本投入,汽车增至 24 辆, 以客运为主, 兼营货运, 效益颇佳。同时,还有顾宝经等开办的泰通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也在张库公路上营运。张库公路自张家口大境门始, 到库伦东营子止, 全程设立 10 个站点,单程行驶需要5 天时间,每月往返24—48 辆次。不久,因受美商元和洋行的排挤,营业不能正常进行。1919 年7 月16 日,该公司车辆全部被军阀政客西北筹边使徐树铮仅仅以2 万元征用,被迫停办。大成张库汽车公司是中国第一家开办长途汽车运输业务,并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民营汽车公司,开中国公路汽车长途运输营业和民营汽车运输业的先河。大成张库汽车公司的创办等情况,加速了北京政府在公路修筑和公路运输方面的立法。大成张库汽车公司申请运营时,负责公路运输管理的交通部还没有制定相关法规,到1918 年7 月29 日才颁布有关长途汽车公司运营方面的管理条例和营业规则,8 月9 日才颁布长途汽车公司发给执照规则,而负责公路运输管理的内务部8 月1 日才颁布修治公路道路章程,此为国内最早的公路立法。

1918 年4 月,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以张家口至库伦一段为开办之线,库伦至恰克图一段为试行之线, 办理张库间汽车运输。经过派员沿途查勘,6 月派出6 辆汽车进行试运行。10 月11 日,开始正式营业,在张家口、库伦设立官办汽车处, 全长915 公里⑩。先后投资75 万元,购进汽车90 辆(一说初期共有汽车31 辆),效益尚佳,此为中国官办长途汽车运输之始。1919 年 2 月,被迫归入“航空事宜处”。1920 年,“航空事宜处”又被迫归入“西北军汽车转运局”,以军用为主。1920 年11月,因蒙古政局变化,该线停止运营。随即又试办张家口至多伦的短途汽车运输, 但是营业不佳。1922 年 6 月,直系军阀曹锟强行征用该处汽车,以为其军事运输服务,迫不得已,交通部于7月1 日下令撤销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

张家口在张库公路修通后,市场一度十分繁荣,1918 年贸易额高达15000 万两白银,其中进口8000 万两,出口7000 万两;年输出砖茶30 万箱,输入羊毛1000 万斤,羊皮1500 万张。必须指出的是,这个业绩的取得,也不能忽视骆驼、牛车等传统的运输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据库伦税关统计,1918 年从张家口方面装载货物到达库伦的骆驼和牛车数, 仍有 18 万头, 向张家口出发的有19.2万头。新兴的公路运输方便快捷,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历史已经证明现代运输方式早已完全取代了传统的运输方式。

四、1912—1927 年张家口邮政与电报电话

晚清时期,中国邮政发展缓慢,管理十分混乱,直隶省也是一样,主要有大清邮政、邮驿、 客邮(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开办的邮政)、民信局等四种通信机构,除中国传统的邮驿外,其他都是新兴的邮政方式, 均以通商口岸为中心。电报、电话作为外来的新型通讯技术和方式,发展较快。

1.邮政。1912 年5 月北京政府明令取消邮驿, 至1914 年上半年直隶省等地邮驿一律裁撤,改办邮政。随着邮政局(所) 的不断增加,邮路也不断扩大。首先是传统的步班邮路的增加。其次是汽车邮路的开辟。直隶省的第一条汽车邮路出现在张库公路上,1919 年张家口一等邮局和西北行驶汽车事宜处签订合同,由该处代办张库公路邮件运输传递,5 日一班,该邮路全长2700 华里。此后到 1927 年直隶省汽车邮路又增加 5 条,741 华里。

2.电报。1911 年直隶电报局(房) 有 53 个, 电报线路总长7949.81 里。1912 年,全省有部办、省办电报局 (房) 共计 59 个, 电报线路总长8430.04 里。1913 年,全国设13 个电政区,各设电政管理局,各局设电政监督员。直隶属驻天津的直鲁电政局管辖,各电报局 (不包括电报房) 分三级管理, 每级又分甲乙两级, 局下另设电报房。时有1 等甲级电报局2 个(北京、天津)、1 等乙级电报局1 个 (张家口)。另有电报房,也分甲乙两级。1913 年 (一说为1914 年) 10 月,交通部在张家口建立2 等无线电报局,安装5 千瓦德律风瞬灭火花式无线电报机,呼号XOL,波长1600,通信范围日 650 海里,夜 1 300 海里,可与北京通报,仅收发官电,到1919 年才开办民间电报的收发业务。1916 年,电政区被取消,直隶省电政改由直蒙电政监督管理,具体由北京、天津、张家口3 个1 等电报局管辖。

3.电话。1912—1927 年间,电话业务归北京政府交通部电政司管辖,开始为社会服务。直隶省市内电话和长途电话均有一定发展,市内电话发展较快。市内电话有商办、官办之别,省内开办市内电话业务最早的是商办张家口电话公司;1912 年 10 月由沈文炳等集资建立, 资本 13600元,安装磁石式交换机6 台,容量为600 号;电话线路长 503.213 公里,其中镀锌铁线 493.96 公里,电缆芯线9.253 公里。

总之,1912—1927 年间张家口民族工业的发展, 主要是官僚资本和民间资本合力运营的结果。1928 年以后,张家口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十分缓慢,主要因为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后,全国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转移,这导致资金流向同时也发生改变,而日军入侵东北、华北,占领张家口, 对民族工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从全国来看,1928—1937 年间,民族工业进入了曲折发展的时期。由于南京政府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的同时,采取了一些提倡、奖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经济政策,1927—1930 年民族工业获得一定的发展,可以说是“黄金时代”之后的又一高峰;1931—1935 年由于受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日本入侵的影响,经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1936—1937 年又获得一定发展,1936 年民族工业的发展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整个发展过程起伏较大。1928—1937 年间张家口的民族工业的发展轨迹是略有发展、停滞与衰落, 即1928—1930 年获得短暂的发展,比如修建了不少公路等;1931—1937 年为停滞、衰落时期,张家口区域经济的近代转型被迫陷入困境,乃至中断。

注释

①杜恂诚:《民族资本主义与旧中国政府(1840—1937)》,上 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 版,第106 页。

②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近代经济史料·工矿及手工业》(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63—164 页。

③这一时间诸说不一,本处主要依据以下三种资料:一是《龙烟铁矿调查资料》(日文),载《支那·立案调查书类》第4 编第2 卷第1 号《第二调查研究》;二是《察哈尔通志》卷10 《物产编之三》,1935 年印刷出版;三是《宣钢发展史》 编辑部撰写的《宣化龙烟铁矿》,参见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近代 经济史料·工矿及手工业》(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30 页。

④全国铁矿之调查》,《华北工业季刊》第1 卷第3 期,1931 年3 月出版。此说略有不同,烟筒山等6 个矿区的品位在50%~60%之间,详请参阅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河北近代经济史料·工矿及手工业》(下),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年版,第131 页。

⑤河北省调查煤矿产量及运输情形一览表》,《河北实业公报》第11 期,1932 年3 月出版。

⑥张库大道的基本走向是:由张家口出发,沿着西沙河出平门,越过黄土梁、苏家桥,经万全北行,穿越膳房堡后,登神威 台坝,过兴化城(张北县)北行跃过湾庙滩、黑马湖,达东四盟,直 抵库伦,全长965 公里。

⑦铁道部、交通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编:《交通史路政编》,1931 年出版。

⑧王纯主编:《河北公路史》第1 册,人民日报出版社1987 年版,第118 页。又据张镜青主编《河北公路运输史》第1 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11 页,1927 年河北省“已有通车公路里程4863 公里”,“已有汽车运输营业路线21 条,营业里程3335公里。”

⑨天津公路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6 年版,第136 页。

⑩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九辑《财政经济》,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年版,第247 页。天津邮政史料》 第 1 辑,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 1988 年版,第60 页。

(责任编辑:刘明)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