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王文录:加快推进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2019-06-05 14:18   来源:本站

来源:河北日报《知与行》

核心提示

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打造大运河文化带,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我省作为大运河沿线省份,承载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使命。加快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立足文化遗产保护,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围绕打造原真性大运河、传承大运河文化、展示燕赵文化,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大运河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建设实施的重点内容,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进行了部署。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精神工程、发展工程,与我省运河沿岸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密切相关。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放眼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深度,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立足遗产保护,打造原真性大运河

加强大运河综合治理。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包括北运河、南运河、卫运河、卫河及永济渠遗址,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5市。大运河河北段是全国大运河原真性最完整的河段,但由于多年缺水断流、航运荒废,不少河段大堤遭到破坏。因此,应立足保护运河原真性,制定大运河综合治理方案,对大运河各个河段及文化受损情况进行梳理登记,制定大运河文化保护名录和保护等级,责任到市县、到部门。同时,委托公益组织参与河道遗产保护行动,保护大运河固有风貌。

对大运河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梳理。我省大运河有隋唐运河(永济渠)、京杭运河,还有更早的白沟运河。由于年代更迭,被填埋河段约占全省运河总长度的30%以上,运河河道及相应遗产深埋地下,有必要成立省级运河故道及文化遗产考古专门队伍,对我省大运河进行全面考古挖掘,对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的梳理认定。

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立法。目前,大运河及其文化保护缺少法律支持,出现一些地方遗产保护意识淡薄、部分重要遗产点生态环境差、个别沿河城镇随意拆建等问题。鉴于此,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大运河文化保护条例,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文化遗存遗迹保护纳入法律轨道,依法治河、依法保护。

着眼文化传承,展示燕赵文化

建设运河文化集中展示平台。从目前运河文化展示情况看,有沧州博物馆以及相关市县的博物馆运河文化展示平台,但要看到,这些展示平台普遍水平不高、展示零散,不能对我省大运河文化全景进行整体性展示。在未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打造一个省级水平的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充分利用先进技术,全面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直观形象地展示我省大运河“九曲十八弯”巧夺天工的技艺和原生态河道全貌。

讲好运河历史故事。在我省大运河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丰富的运河故事,纪晓岚借书、大运河抗日、油坊码头兴衰、清朝皇帝巡游等故事典故,记载和记录着大运河的灿烂文化。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应全面整理大运河故事,公开出版成集,可在主流媒体设立运河故事专栏,打造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以讲故事的方式传承运河文化。

培育运河文化传承人。很多文化遗产是通过传承人代代传承得以延续,但由于保护不够、传承方式单一等问题,一些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断代、或断层,严重影响了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应实施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育计划,选择两三个有基础的大学开办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专业,系统培训传承人,扩大传承人群,提高传承人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合理建设利用,实施文化示范工程

实施大运河疏水工程。河北段大运河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缺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必须把补充水源作为重点。在国家统一协调下,一方面利用部分南水北调水源,另一方面争取山东、河南水源供给。同时,积极挖掘我省水源,实现我省水系降雨季节自然供水补水,统筹优化运河沿线各市县水资源配置,以城镇再生水为重点,积极补充大运河水源。此外,开展大运河河道水源勘察工作,严格控制大运河周边地下水超采。

建设文化旅游示范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工程,不仅需要一个较长的建设周期,而且需要重点突破,通过试点示范,梯次推进,逐步形成具有河北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要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动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比如加快大运河生态湿地、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活化区建设等,形成大运河文化旅游要素富集展示区域,通过各个示范区的串联和精品线路打造,提升景区、景点和统一品牌旅游影响力,建设独具河北特色的大运河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带。

打造城镇文化引领高地。大运河沿岸分布着众多的古城、古镇、古村,这是文化带建设的核心要素。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挖掘这些城、镇、村文化内涵,形成能够带动其他区域发展的文化产业高地。比如,借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率先推动大清河通水通航,连通京杭大运河与白洋淀水系,实施生态绿化工程,全面开展大清河沿岸文化考古挖掘,梳理大清河与隋唐运河的历史文化渊源,培育雄县温泉文化、胜芳古镇文化、文安古城文化等,建设大清河生态文化走廊;借助沧州武术杂技文化优势,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突出大运河世界遗产核心地位,实现大运河文化与沧州文化互促共进;依托邯郸古城密集优势,统筹优化整合邯郸、大名、临漳、广府等古城资源,让独具特色的古城文化与大运河文化融合发展。

推进“运河+”融合发展。一是推进“运河+脱贫攻坚”建设。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融入地方扶贫攻坚计划,探索文化扶贫新路径,鼓励沿线村镇充分挖掘当地自然、文化、产业特色,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二是实施“运河+科技”计划。运用现代技术活化运河文化,仿真展示古运河场景,重点将沧州武术杂技、邢台水浒故事、邯郸广府太极、邯郸成语典故等通过艺术再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三是开展“运河+对外开放”行动。积极开展与国际运河城市交流合作,举办运河文化高端国际论坛和国际会展,积极推动沧州市区、吴桥、大名加入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推动胜芳古镇、大名金滩镇加入世界运河古镇合作平台,打造大运河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新名片。

强化区域联动,构建区域协调机制

推动京津冀区域联动。大运河河北段与北京段、天津段连接互通,共同构成北方运河不可分割的水网体系,水脉相通、文脉相连、血脉相融,应当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积极推动京津冀一体联动,协同治理水污染,联合开发大运河文化资源,统筹安排大运河生态文化旅游线,在北运河香河段尝试建立京津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试验区,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运用共建、共管、共享的合作机制,把北运河建设成为全国大运河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基地。

推动冀鲁豫区域联动。在南运河和漳卫运河流经的区段内,河北与山东、河南共同分享大运河。大运河水系互通,山东、河南是我省大运河主要水源地。因此,我省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与山东、河南建立协作联动机制,组成协同建设协调机构,在运河河道归属、运河水源调配、水环境治理、运河文化整理、建设项目安排等方面,加强制度沟通和政策协调,共同保护大运河,共同建设冀鲁豫分享区大运河文化带。

推动运河两岸区域联动。由于天然分割作用,大运河往往成为两个县、两个镇、两个村的界河,在沧州、衡水段,大运河不仅是村庄的分界线,也是县、设区市的分界线,因此,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运河两岸协作完成。大运河沿岸市县要高度重视大运河保护和文化带建设,在省级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下,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步调、统一标识、统一推广,共同推进大运河保护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周边区域发展联动。推进我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要注重与大运河周边区域联动发展。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推动各个支流上游区域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依托大运河文化高地和各个支点城镇,推动黑龙港流域实现脱贫发展;依托雄安新区文化建设辐射带动保定、廊坊环京津区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