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贾玉娥:以文化繁荣兴盛助力现代强国建设——改革开放4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经验启示

2018-11-26 09:21   来源:本站

】 思想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更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断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回首继往,其聚焦远大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多样,尊重客观规律、深化改革创新,坚守人民主体、顺应人民意愿,在凝聚奋进力量、解决突出矛盾、充分学习借鉴、释放发展活力、深度共建共享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的经验启示跃然纸上,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客观规律,更为新时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规律 经验启示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改革开放40年来,历届党中央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兼容并蓄、改革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现代强国、实现复兴梦想筑牢了共同思想基础、凝聚了磅礴精神力量、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营造了良好文化环境。当前,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的国际国内形势,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勇于探求发展规律,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构筑坚强文化保障。

一、聚焦远大目标、强化价值引领,在凝聚奋进力量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改革开放以来,实现国家现代化始终是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承接起实现中国现代化的“接力棒”,明确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有力开辟了当代中国现代化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重视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凝魂聚力,积极以核心价值、道德修养整合社会意识,构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比如,广东佛山结合南狮、粤剧等地方文化,设计推出一套特色宣传画,在城乡广泛布置;内蒙古呼和浩特各中学的教室、操场、图书馆和多功能厅,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栏,广大学生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实现情感认同和自觉践行。

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广泛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持续强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有效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不断提升人们道德水平道德境界,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如河北省自2012年以来,针对社会道德领域内存在的突出问题,以互助、诚信、敬业、孝敬为重点,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引导人们在公共交往中乐于助人,在社会生活中诚实守信,在职业活动中敬业奉献,在家庭生活中孝老敬老,形成了善意浓浓、善心涌动、善行如潮、善曲高奏、善果累累的生动局面,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发挥文艺倡导作用。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如《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以军事为题材,以爱国情感为思想,激发了全民爱国热潮,燃出了大国崛起自信。据统计,自1992年以来,中宣部共组织开展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评选十四届,先后有电影122部、电视剧291部、戏剧243部、歌曲193首、广播剧159部获奖,有力传播了主旋律正能量,为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把握时代脉搏、坚持问题导向,在解决突出矛盾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问题是时代最强音。纵观人类发展史,一切文明进步无不是在破解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建设也不例外。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主题,文化建设的强点和重点也不一样。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积极适应不同发展阶段多元纷繁的实际,着力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在服务时代的过程中奋力开拓文化发展新思路、提升文化发展新境界,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意识和担当精神。

聚焦文化安全问题,积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近年来,各级宣传文化部门始终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积极发声亮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有理有力有节批驳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观点,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2017年,正式施行的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管网治网的法律法规,为整治网络违法有害信息、加强网络管理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特别是《西式民主怎么了》《资本主义怎么了》等系列读物和《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等电视片,引导干部群众廓清思想迷雾、增强坚定自信。

聚焦文化民生问题,积极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民生连着民心。针对文化阵地稀缺、文化设施落后、文化活动匮泛等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客观现实,全国各地各级文化部门紧紧抓住完善政策、健全网络、提高效能等关键环节,下大功夫创新群众文化艺术节、文化惠民卡、博物馆群、志愿服务广场等精神文化品牌,大力实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十分钟文化活动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层群众文化获得感极大增强。截至2016年底,河北省已建成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9家、美术馆2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172个、文化馆(群艺馆)180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222个。

聚焦文明提升问题,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程度反映发展要求、体现竞争能力。从文明生态村创建到文明城市创建,从文明单位创建到文明校园创建,从文明家庭创建到“厕所革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友善精神,整治脏乱环境、开展移风易俗,提升文明素养、改善社会秩序,文明新风激荡大江南北。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全国文明城市已评选5轮,共计123个城市(城区)成功入选。其中,江苏以11个城市入选居全国首位,山东9个,安徽和浙江各8个,文明大国形象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三、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多样,在充分学习借鉴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是创造性的工作,也是创造性的成果。但是文化创造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一精辟论断,集中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形成的深厚文化基因和历史文化踪迹,充分彰显了一个伟大民族在苦难与奋斗的历程中积淀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是在传承借鉴中不断繁荣发展。

始终不忘本来,着力增强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创新创造,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和源,强调任何情况都不能断了根、枯了源,要求对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正确内涵和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处世哲学、治国经验等,加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先后组织开展非遗下基层、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技术和战略两个层面推动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如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在内容制作、节目模式上都做出了全新开创,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下去。

积极吸收外来,广泛借鉴多元先进。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充分学习吸收、消化借鉴一切有利于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如影视文化、科技文化的引进,始终坚持用正确客观的态度来对待,以虚心学习的态度来研究,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能力来选用,使其在交融互鉴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鲜明的时代品格。近年来,“一带一路”已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通过平台充分发掘沿线国家深厚的文化底蕴,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创新,促进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

勇敢面向未来,努力繁荣中华文化。坚持战略思维、超前谋划,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博大的胸怀,深入观察、科学思考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不断构建更加先进更有力量的文化体系,推动中华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从2014年春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和欧洲学院发表关于人类文明“多彩、平等、包容”的著名演讲,到2015年9月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发表关于“谋共同永续发展,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再到2016年9月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就当代人类文明发展趋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观点,形成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为推动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指南。

四、尊重客观规律、深化改革创新,在释放发展活力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最需要高扬改革创新的旗帜。但改革创新,不是无原则无条件的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文化发展规律,尊重艺术创造规律。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广大文化工作者把统筹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到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着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优化文化发展结构、创新文化发展业态,变革文化消费模式、提升文化管理能力,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文化发展方式。针对文化布局上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门类之间很不平衡的问题,文化结构上存在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进出口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盲目投资、项目同质化等问题,加强宏观调控,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文化发展布局和结构,推动文化资源合理配置,促进文化与旅游、金融、创意等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增强文化发展后劲。现如今,“文化+”正在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坚持社会效益居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全面深化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调整,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公益性文化单位劳动人事、收入分配改革,新闻单位采编播管岗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文艺评奖改革,媒体融合发展等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管、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仅十八大以来,就推出300多项文化体制改革举措,制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编制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细化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搭建起文化制度体系的“梁”和“柱”。

创新文化传播技术。适应互联网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世界潮流,善用“两微一端”、移动多媒体、VR、AR、M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变革文化服务方式和文化传播形式,丰富群众文化体验,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品附加值,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近5年来,艺术品检测、博物馆展陈、舞美设计、电影装备、印刷出版等文化行业纷纷借科技创新“蜕变”,实现产业升级。2017年以“互联网+”为主要形式的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营业收入7990亿元,同比增长34.6%。尤其是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丝绸织锦文化创意与工艺创新及示范推广”,两年多的时间里研发出5个类别的系列产品200余种,初步形成了具备年产织锦工艺品10万件能力的数字化生产线,使传统工艺在新时代实现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的“两翼齐飞”。

五、坚守人民主体、顺应人民意愿,在深度共建共享中实现文化繁荣兴盛

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问题,始终是根本立场问题、世界观问题。对于道路选择来说,这是决定道路选择的方向是否正确、能否具有强盛生命力的关键环节;对于一个政党来说,这是判断党是否先进、是否有坚实基础和充沛活力的根本标准。在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中坚持以人为本,既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重要体现。历史上,我们党一直将扎根于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指针,推动文化建设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鼓励创作生产更多人民群众欢迎的文化产品,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戏剧展演、系列春晚、歌舞比赛、民俗演出、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群众文化活动,突出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更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激发人民创作热情,发挥人民聪明才智,千方百计为人民群众开展文化创造提供有利条件,让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与此同时,坚持力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文化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完善文化效益评价体系,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努力实现文化发展成效由人民检验。

坚持文化发展反映人民。广大文化艺术工作者牢固树立为人民而创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高度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积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在人民的伟大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着力为时代立言、为人民放歌,反映人民心声,表达人民感情,体现人民愿望,代表人民利益。如《国家公诉》《绝对权利》《浮华背后》等反腐影视小说,在揭露社会黑暗的同时,闪烁着正义的光芒。

坚持文化发展满足人民。各级宣传文化部门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文化公共产品的投放力度,扩大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均等化,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差异化、多样化需求,实现文化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2/3的村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社区有文化活动室,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成。

坚持文化发展提高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文化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既得到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又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如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在改善城市面貌的同时,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推动社会风尚明显好转。

以上五个方面,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特色、时代特色、创新特色、包容特色、人民特色,也正因为其是以人民为主体、不断创新创造的社会主义文化,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呈现强大生机和活力。进入新时代,伴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日益多元高质。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复杂严峻,要求我们对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格局和中国文化处境有清醒认识:对外,我们的文化在东西文化话语权的争夺中仍处于劣势,在世界文化版图中依然面临挑战、误读;对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观不断遭遇各种社会思潮的论争、抗衡。在这种境况下,如何更好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群众精神生活更丰富、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更充实;如何以理想信念夯实文化自信的思想基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凝聚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是我们必须担负的新的文化使命。只有进一步强化人民中心,始终紧扣时代变化、突出创新创造、着力交融互鉴,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越走越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构筑坚强保障。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