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成果发布

颜廷标:区域特质视角下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以河北省为例

2018-07-30 15:35   来源:本站

【摘 要】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由此从政策上进行了系列设计与推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存在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区域含义。对每个区域而言,因为区域特质不同,相应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含义、目标、推进重点、政府政策等是不同的,如何根据中央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正确解读每个区域的含义与制定相应政策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从分析区域特质、面临的特殊矛盾出发,提出了基于区域特质的创新驱动发展目标、路径以及相应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2020年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就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了进一步的部署,提出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宏伟目标。显然,中央的重大战略实施需要全国每个区域承担重要的责任,问题的关键是,国家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每个区域意味着什么?怎样根据区域的特殊性科学有效地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各地优势,构建起分工协作、整体优化的国家创新体系?这既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对区域创新理论提出了挑战。

基于区域视角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研究,其实可以扩展到国外关于不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研究。因为中国的区域经济规模较大,一些区域经济体量与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经济体量已经不相上下。就河北省来看,2017年全省土地面积为18.88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7519.52万人,生产总值达到35964亿元。所以,分析一些国家的创新发展路径对区域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借鉴意义。在这方面,有关学者进行了分析。王珍珍和甘雨娇(2017)对美、德、日三个创新型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进行了分析,构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为中心,创新驱动基本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为基本维度的E-PMP分析框架,将美、德、日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划分为全面推进的市场牵引型、以点带面的双重引导型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府主导型,并对中国现阶段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了建议。

国内关于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研究,近几年主要视角有二:一是基于协同创新视角的创新差异化战略研究。陈丹宇(2010)在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对分析苏浙沪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模式。高丽娜、朱舜、李洁(2016)分析认为,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城市的增长极化与扩散作用是推动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关键,创新分工过程中创新要素集聚与创新溢出、空间依赖都对城市极化效应具有显著影响。二是基于本地特质的创新战略路径。王金杰和李慧(2015)以天津为例,在“互联网+”背景下,实施组合式创新驱动,培育“产学研”协整,构建创新的培育、创新、引导三大机制进行了研究。陈勇星等(2013)探讨了江苏省三大区域自主创新路径,分别提出了7种类型的自主创新路径,这些路径也是动态的。颜廷标(2018)从区域特质视角对京津冀区域产业与创新定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机理与路径。

综上所述,基于区域特质视角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部分学者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探讨。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影响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区域特质识别,这些区域特质与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的关联性,以及充分考虑区域特质条件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选择,这对选择正确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提高创新绩效意义重大。

二、区域特质识别及与创新关联性分析

区域的特质决定了一个区域做什么与不做什么,这是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区域特质一般从地理地貌、产业基础、创新资源、地域文化、经济制度、公共产品、生态环境等方面体现出来,而每个维度都会对创新路径、创新重点、创新政策等产生影响。

(一)地理地貌

一般来说,不同的地理地貌决定了应发展什么产业、有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等,也决定了技术创新的重点与创新资源的属性。河北省是一个地貌齐全的区域,拥有山地、丘陵、平原、湿地、滩涂、近海等多样化的地理地貌,铁、煤、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丰富,空间上内环京津两个国际化大都市,这决定了河北省在能源产业、制造业、临港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因为京津冀的特殊区位关系,国家在河北省布局的重点大学、科研院所较少,这是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处于中下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产业基础

与地理地貌紧密相关的就是产业基础,产业现状及其结构特点对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影响较大。由于在工业化初期至中期,河北省主要是以量的扩张为主的增长方式,为了加快发展选择拥有优势的产业,所以,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形成了以钢铁、装备制造、化工、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结构,创新资源、人才等也相应的在这些产业布局。一个区域产业的发展必然有相应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河北省的创新优势也集中在与这些产业相关的技术、人才等方面。

(三)创新资源

创新资源的丰度、结构等直接影响到创新路径的选择。如果说地理地貌是从需求角度来分析创新路径选择的话,那么创新资源就是从供给角度来分析创新路径的选择,即能够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什么支撑条件。就河北省来看,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排名20位以后,技术供给能力严重不足。纵向观察,自2000年以来,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持续下滑,由2000年的第14位下滑到2017年的第23位。显然,河北省创新资源的状况对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将产生重要影响。

(四)地域文化

每个区域的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一方文化,而这种文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创新创业活跃度、市场主体多寡等,甚至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与效益。从河北省来看,燕赵文化是一种平原文化、农耕文化,民风古朴厚重,慷慨悲歌,好气任侠,相对保守封闭。对创新的追求不强烈,对如何创新、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的掌控欲望不太强,这是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文化氛围。

(五)经济制度

因为经济体制也是在全国统一部署下进行改革的,所以河北省与全国其他区域应当有着基本相同的经济制度与运行机制。但河北省市场化程度低,政府意识较强,企业、普通公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创新驱动可能更需要政府引导,增强政策覆盖面与支持强度。

(六)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包括一般性的公共产品与支撑创新的公共产品。一般性的公共产品如教育、交通、医疗、供暖等,其服务能力与水平直接关系到能否吸引到高端创新资源。创新性公共产品包括各类技术创新平台、孵化器等,其创新支撑能力关系到创新活跃度与创新成效。从河北省来看,公共产品整体供给能力不高,水平偏低,对创新创业有较大影响。

(七)生态环境

在步入工业化后期之后,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的约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区域能否吸引到发展要素,能否聚集创新资源,特别是人才等高端创新资源,生态环境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从河北省来看,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阶段,过度依赖自然资源、重化工业,造成资源过度开发,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较突出。这也是影响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一个重要因素。

(八)特殊因素

分析河北省的特质还有一个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即与京津的关系。京津冀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决定了河北省创新驱动发展路径的选择要从京津冀区域层面上来把握。北京是国际化大都市,是国内外生产要素交汇之地;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是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现代金融、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占比较高,以产业高端引领全国产业发展,但空间上开发强度高、商业成本明显高于周边地区;没有海岸线和物产资源,城区人口密度过度拥挤,等等。天津是中国现代重要经济城市,拥有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沿海港口优势明显,是重要的国际贸易港口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特别是产业技术创新处于先进水平,等等。选择创新驱动发展路径,要充分考量与京津的关系,特别是京津创新资源、产业定位等对河北省的影响。

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创新意识不高,能力不强,方法不多

创新驱动发展是党的十八大确定的重大战略,河北省委、省政府也对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了部署。一个重大战略的实施,既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与精心谋划,也需要每个企业、每个科研院所甚至每个人参与并做出自己的贡献,是一项需要全省上下齐心协力、全力推进的重大工程。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部分部门、部分同志对创新内涵理解不深,自觉利用创新来破解矛盾和问题的能力不强、方法不多,许多创新工作推进不够得力,一些政策出现“中梗阻”现象,延缓了创新发展速度。

(二)创新资源相对较少,自主创新能力较低

创新驱动发展的前提是拥有较丰富的创新资源和较高的创新能力,这已被发达国家和先进省市的经验所证实。但河北省有限的创新资源、较低的创新能力,满足不了创新发展的巨大需求。中央驻冀科研开发机构只有18家,“双一流”大学一所也没有,这样的布局直接影响了国家创新要素在河北省的投入,也难以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相关高新技术企业聚集。近年来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但河北省创新能力依然在全国中下游水平徘徊,难以满足支撑引领发展需要。

(三)财政调控能力较低,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必须有大的科技投入作为保障。虽然河北省近几年R&D投入不断增加、投入强度不断提高,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7年河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1.25%,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2016年国内创新能力处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和浙江,其R&D经费投入强度均超过2.4%。河北省财政支付能力较弱,2017年河北省人均 GDP排在全国第19位,难以在短期内大幅提高财政科技投入,这是提高R&D投入强度的一大障碍。企业是R&D 投入的主体,2017年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63%,在全国处于20位以后,与东部其他主要省份差距较大,与发达国家企业 R&D 投入占销售收入3%~5%的比重差距更大。

(四)科技体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难以深层突破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既重要而又成本低、见效快的途径。从调研分析看,科技体制改革与支持创新的政策涉及面广、影响大,涉及科技、发改、财政、工信、人社、教育等多个部门,大学、科研院所、企业等多类主体,涵盖模式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类型,是一个系统工程,单项突进难以快速展开,而全面推进又需假以时日,成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障碍。

四、创新需求分析与创新驱动发展路径选择

(一)创新需求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做出了深刻诠释:“之所以要把科技创新摆在这样突出的位置上,是因为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的根本措施。”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来分析,河北省发展对创新的需求比以往更多、更强,也更紧迫,这是谋划创新发展的逻辑起点。

1.转换增长动力、壮大新动能亟须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由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是先发国家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河北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驱动,多数年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进入新常态后,资本等要素的拉动力逐年下降,投资驱动已经面临着投资效率边际递减“天花板”。面对“三驾马车”动力不足和区域竞争日趋加剧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将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包括适应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浪潮,依靠创新寻求弯道超车的新路径;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激发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创新热情,形成创新创业新的动力源;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依托新技术引领相关行业融合发展等,使科技进步贡献率快速提升,推进经济增长进入持续、高质的新周期。

2.产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亟须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生成和更替主要有两种,一是由于产业创新不足被其他新技术引领的产业替代;二是依靠技术创新转型升级步入新周期。不管哪类产业更替,创新在其中起着关键作用。从河北省来看,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和主导产业壮大的需求更为紧迫,钢铁、装备制造、化工等处于全球产业链低端,面临着环境污染、产能过剩等压力,亟需依靠科技创新由价值链中低端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高端迈进;同时,强化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发展,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与水平,成功完成主导产业的更替与提升。

3.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加快建设亟须以创新为导向。虽然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及诸多方面,但科技创新的属性决定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在其中起着核心与带动作用,对创新发展意义重大。河北省虽然与京津地理相连、文化相通,但在经济、社会、科技等方面与京津形成了明显落差。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雄安新区建设,科技创新起着引领与导向作用。构建雄安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发挥“窗口效应”,为全省创新发展提供典型示范;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充分利用京津创新资源,破解长期困扰河北的创新资源不足、创新能力低问题;着力推动京津科技成果在河北孵化转化,打造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链,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动京津冀由松散、低效的区域合作向互联、协同、生态、开放的协同创新转变,为创新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4.破解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亟须以科技创新为重要手段。长期以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使河北形成了严重的“生态赤字”,而科技创新是破解产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矛盾的唯一途径,河北省在这方面的创新需求非常紧迫。传统优势产业改进生产工艺、发展绿色生产技术,消除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三高”问题,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推进企业生产流程重塑,形成与技术创新相匹配的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等,以更少的资源投入生产更高水平的产品,需要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解决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等系列问题,营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生态,更离不开科技创新。

5.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亟须科技创新成果及时惠及。从马车、蒸汽机、汽车到飞机、飞船,从电报、电话到移动互联网,科技创新让世界更加精彩,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进入新常态以来,河北省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促进了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享受科技创新成果更积极、更主动、更紧迫。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普通百姓生活提出了更多、更紧迫的要求;对智慧医疗、智慧交通、科普教育、绿色建筑等正在期盼;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模式、新技术推广乐享其中,等等,这是社会和谐、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1.突出河北定位,在聚焦重点上发力。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位、河北特点,将科技创新总体定位为全国重要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孵化转化基地、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根据这一定位,将全省的创新资源与发展要素向重点聚集,政策向重点聚焦,力争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

2.突出关键要素,在核心资源上突破。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资源和要素的牵引、聚集、融合、升华的重要带动作用,重点支持创新资源中的领军人才与团队,产学研新型研发机构中的关键单位,产业链条、创新集群、产业生态圈中的核心企业,突破创新发展的瓶颈。

3.突出极化效应,在创新极上打造优势。充分发挥创新型企业、创新园区、创新城市聚集创新资源、构建创新平台、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型城市建设,形成以点带面、整体提升的发展格局。

4.突出开放协同,在科技合作中提升能力。以多种模式加快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弥补河北省创新资源不足。以河北省关键产业技术突破为重点,聚焦产业技术发展前沿,与国内外相关研发机构与大学开展针对性科技合作。

5.突出科学可行,在弹性指标上施策。从整体上谋划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和创新型河北建设,对创新能力指标分类施策:硬性而难以快速提升的指标,稳步持续提升;关键而又影响大的指标,务求实质性突破;弹性而又努力程度高的指标,力争得到满分。

五、战略目标与针对性措施

(一)战略目标

在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目标、新任务,科技创新定位可以概括为提升能力、驱动发展、营造生态,河北省的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应由此展开。

1.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支撑。根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要求,结合创新型河北目标,提出能力目标如下:经过三年努力,到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至20位以内;再经过5年努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2.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这是科技创新的本质特征与重要功能。通过科技创新构建起拥有一大批核心技术、高新技术产业占比高、主导产业竞争力强、三次产业互动发展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3.营造创新创业生态。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生态,这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条件。通过科技政策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介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平台提升、公共服务完善、自然生态改观等,营造全国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二)针对性措施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北省已经采取了若干重大举措,在一些领域、环节、地区取得了明显成效。未来几年,要注重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完整性,使政府政策、措施发挥更大的效应。

1.提高认识、提升能力、掌握方法、破解障碍。一是不断提高认识,深化对创新驱动内涵、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功能作用、发展模式、运行机制的认识,将创新理念、创新意识变成破解问题和矛盾的自觉行为;二是创新思维,增强自觉利用创新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三是掌握创新方法,熟练运用创新破解问题和矛盾的方法。一要通过媒体宣传、培训讲座、政策解读等,开展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宣传,特别是对相关领导、主管部门等进行重点培训,或在党校、行政学院、单位学习中增添创新驱动发展学习内容,提高全社会创新驱动发展意识,全省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二要制定针对各市、县(区)科技进步监测的考核,按年度进行监测考核,并将创新有关指标纳入市县政绩考核体系,强化对创新指标的考核与监督。

2.政府在关键领域加大投入,带动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解决两个问题,即政府如何强力投入,政府在哪些领域、环节、区域投入能够最大限度带动全省研发投入。一是持续加大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争用三年时间使财政科技投入占GDP比重达到先进省市水平。二是研究明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财政投入优化配置到重点领域、环节、区域,提高财政科技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率与效益。三是研究制定提高财政科技投入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增加的办法,重点是如何与市县联动、与企业联动。四是完善科技投入金融支持政策,通过税收减免、第三方担保、补助金等措施,积极引导企业、个人、金融机构增大科技投入。

3.加快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壮大。重点解决由“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小试中试—孵化及商业化—产业集群”链条中的断链问题,使科技创新催生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创新型企业和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一是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环节的市场导向机制,围绕企业需求、产业需求、市场需求,开发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同时围绕技术熟化过程中的小试、中试等环节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破解技术成熟度低的转化瓶颈。二是着力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创新共同体。三是优化创新生态,提升科技成果孵化支撑能力,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良好的创新生态。

4.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加快管理、模式、业态、体制、文化的全面创新,重点解决组合创新问题。人类的许多创造成果来源于组合。英国学者布莱基说过:“组织得好的石头能成为建筑,组织得好的社会规则能成为宪法,组织得好的词汇能成为漂亮的文章,组织得好的想象和激情能成为优美的诗篇,组织得好的事实能成为科学。”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主要途径就是组合创新,形成乘数效应。要推动创新政策的三个转变,一是由支持单一环节向支持创新链条与产业生态圈转变。要进行顶层设计,谋划一批全面创新的链条与产业生态圈并予以支持,形成由技术到产品、企业、业态、商业模式等系统性创新,以使创新产生更大的效益。二是由简单分割式支持向按照不同阶段确定支持强度转变。三是由单一部门分散支持向多个相关部门协同支持转变。建议相关部门建立起协同支持的沟通机制,从整体上谋划支持创新政策、措施等,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合力。

5.着力打造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优化-改革深化于一体的政策推进链,克服创新政策研究、制定与落实的难点阻点。一是强化部门联动,推动政策落实。明晰政策归口部门和协同部门,优化政策流程,精简审批环节,打通厅局间电子政务的“绿色通道”,建立贯通各厅局业务接口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使政策执行全过程透明、简便、快捷、高效。二是加强政策评估,理顺阻点难点。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参与科技创新政策绩效评价,并根据绩效评价结果及时对政策采取修订、取消、延续等措施,不断提高政策实施的有效性。三是以政策创新推动体制机制改革。紧扣实际,建立有河北特点的政策支持体系,以良好的政策知晓度、精准度与执行度,推动创新发展。

6.加强国内外创新资源流入与创新合作的开放创新。主要是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聚集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重点创新资源、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创新平台等,破解河北省创新资源少、创新能力低的瓶颈。一是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加快京津冀创新共同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才市场、技术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促进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向河北省顺畅流动,借力京津发展河北。二是以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为重点引进创新资源。引进领军人才与团队,意味着科技成果、风险投资、创新网络等协同流入,要研究出台有关高层次创新人才与团队的特殊政策,在关键领域引进一批领军人才和团队。三是深入研究要素流动的一般规律,调查分析企业经营所需的良好营商环境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办实事、解难题,以需求为导向打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