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推进健康河北建设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河北省医疗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 苑鸿志
●县(市、区)委书记论坛
打赢蓝天保卫战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中共邯郸市复兴区委书记 潘利军
●宣传系统工作经验交流
乐亭县探索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机制
…………………………………………………………………………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
●学者观点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黎 昕
深化医疗卫生改革 推进健康河北建设
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河北省医疗保险事业管理局局长 苑鸿志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健康高度重视,多次强调指出,“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并要求“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阐释了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为建设健康中国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到实处,要求我们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改革,完善健康医疗政策,努力建设健康河北。
一、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观念,坚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着力点,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把健康河北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健康安全摆在首要位置,重点关注青少年儿童、妇女、老年人、残疾人和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健康状况,不断加强健康教育,引导群众养成健康生活习惯。补齐基层健康服务短板,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增强职业荣誉感,进一步调动广大医疗卫生人员为人民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深化改革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好服务的有效手段。要坚持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以药品采购、定价和管理职能相统一为改革突破口,集药品支付、药品采购、定价、管理于一体,全程联动管控,彻底取消药品加成,避免过度治疗和医药费虚高。加强医联体建设,建立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之间互联互通的管理和运营机制,探索“互联网+”医疗服务,提高基层服务能力。整合分散的管理资源,增强医疗保障的统一性、统筹性和协调性,真正厘清医疗服务提供与医疗服务购买的职责边界,做到各就其位、各司其职、相互配合。
三、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完善制度
只有不断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才能为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提供有力保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建设健康河北,就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确立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医疗卫生事业,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全面取消以药养医。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医疗救助为保底,以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适应各类人群需求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医疗保险基金有效使用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对医疗保险经办、基金管理和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建立医药卫生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互联互通。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机制,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四、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共建共享
共建共享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要突出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比如抓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做到垃圾清理无缝隙、全覆盖,不留死角,加快各类垃圾无害化处理。突出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维护食品市场秩序,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突出抓好疾病防控,加强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积极开展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细化目标任务,落实部门责任,全面建立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系统评估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重大工程项目对健康的影响。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政策等资源的组合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积极性,形成共建共享、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五、建设健康河北,要坚持统筹兼顾
建设健康河北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健康事业与经济发展同规划、同部署、深融合、共促进,以经济发展夯实健康事业基础,以健康水平提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要将健康河北建设与精准扶贫工作相结合,把健康扶贫纳入健康河北建设,着力提升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水平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强化政策兜底,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难题。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不同作用。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主动作为,全面深化医改,保障经费投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要充分释放市场活力,支持健康产业加快发展,利用社会资本和市场竞争增加医疗卫生资源有效供给。同时,要坚持放管结合、宽放严管,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合法健康权益。
打赢蓝天保卫战 补齐生态环境短板
中共邯郸市复兴区委书记 潘利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把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邯郸市复兴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举全区之力,施统筹之策,行固本之举,一环紧着一环拧,一锤接着一锤敲,持续掀起了大气污染整治风暴,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高点站位,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生态改善
复兴区是典型的工矿老区,辖区东部以邯郸钢铁、纵横钢铁为代表,遍布着几百家钢铁冶炼、铸造及钢铁配套企业。西部以陶二、亨健煤矿为代表,聚集着几十家煤矿及百余家煤炭加工、销售摊点。全区钢铁、煤炭及配套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70%以上。过度的工业排放,严重的粉尘污染,不仅使复兴区成为邯郸市主城区最大的“污染源”,更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必须把改善辖区生态环境作为一场没有退路、非打不可的攻坚战,举全区之力向大气污染宣战。
一是提高战略地位。坚持将大气污染治理作为首要难题来破解,将生态环境改善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推进,并在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把“生态靓区”同“工业立区”“商贸活区”“物流兴区”一起列为全区未来五年的“四大战略”,像抓经济、攻项目一样抓生态改善。
二是强化顶层设计,坚持统筹把握,精准施治。2017年区委常委会研究大气污染及生态建设相关议题30余次,成立了空气质量保障指挥中心,先后制定出台《复兴区强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意见(1+25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让抓实抓好生态改善有章可循。
三是狠抓责任落实。对散乱污治理、春冬季植树等环保重点工作,区主要领导带队每周现场观摩、打分排队并授发红黄旗,强化各相关单位的责任感、紧迫感。对思想不重视、工作不得力的,严肃问责追责。一年来,共对4个单位、11名相关人员进行了纪律处分。
二、靶向发力,以雷霆之势向大气污染宣战
复兴区大气污染问题,最突出的是工业排放大、散乱污企业摊点多。为了把过剩产能压减掉,把各类污染源铲除掉,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勇气和背水一战的决心。
一是“大取缔”奏响“散乱污”治理最强音。把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作为环境突围的第一仗,全面排查摸清底数,逐步建立企业整治台账,注明经纬度位置、企业类别。实施乡村两级承诺,明确责任单位和网格责任人、取缔标准、完成时限。行动开展以来,出动人员近万人次,动用吊车280余辆次、铲车7100余辆次,实施断电121家,向公安部门移交27家,行政拘留12人,传唤10人。区监委约谈了4个行动迟缓的村党支部书记,取得严惩一批、震慑全区的效果。去年以来,共排查“散乱污”企业861家,实现全域“清零”。
二是“大压减”打好落后产能歼灭战。共压减炼铁产能235万吨,炼钢产能156万吨,煤炭产能90万吨,焦炭产能60万吨。特别是2017年彻底关停了纵横钢铁,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162吨、氮氧化物1095吨、烟粉尘3837吨。
三是“大整治”掀起环境革命新战役。复兴区积极响应全市开展的主城区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提出“零补偿、零上访、全域零违建”的目标,在全市动员会后,迅速成立指挥部,下设5个职能工作组、3大战区、8个攻坚组,形成了党政一把手挂帅,18名区级领导牵头,24个部门参战的攻坚团队。对散乱污企业、“僵尸”企业、违法经营的路边商铺、村民自建各类违章建筑等进行全面排查,并逐一登记造册。任务分解到战区,明确时限,挂图作战,倒逼推进。每晚8点调度进展,雷打不动,各攻坚突击队每日比拼违拆业绩,交流整治经验。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无论哪个企业、无论涉及到谁,只要是违法占地、违规建筑,都不开口子、坚决拆除。
四是“大监管”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凝聚合力治理“煤气尘”,在全区范围内全面禁止散煤运输、储存、销售和使用。截至目前,870户“煤改气”任务已完成559户,拆除燃煤锅炉85台,所有餐饮行业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设备。持续开展主城区“大清洗、大清理”双清活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2017年查办环境违法案件25件,行政拘留16人,刑事拘留6人。
五是坚持疏堵并重,在强力“拆”的同时,注重做好“转”的文章,把谋划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作为重要内容。
三、生态靓区,构建“以城区绿化为中心、村庄绿化为基础、廊道绿化为框架、荒山绿化为屏障、林果花卉为产业”的城乡一体化绿化格局
一是政府主导,强化政策激励。在区财政资金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坚持以生态绿化为重,努力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做好造林绿化工作。出台了造林绿化奖补政策,对完成绿化任务的村庄,实施奖补;对道路绿化、每侧宽度在15米以上的国省道路和乡村道路新建林带和环村林带由区级财政按照1000元/亩/年给予补助。
二是沟通对接,争取上级支持。先后争取到总占地7000亩、总投资2000余万元的省太行山试点绿化项目和总面积1万亩的配套水利设施项目、占地2000余亩的南水北调沿线绿化项目,并向省申报占地1万亩的太行山绿化项目。
三是转变思路,发展生态产业。发挥西部土壤富含“硒”元素优势,大力发展林业项目,目前已建成顺康核桃园、惠途果品园等一批特色农业项目。积极谋划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先后对接客商20余批次,河北德丰公司沁源生态园和老狼沟、康庄水库经济林等项目已开工建设。
四、完善机制,营造政府主导、全民共治的工作格局
一是网格化管理,确保实现“覆盖全面、响应及时、处置有效”。二是网络化监管。创新建立了“复兴蓝天”手机互动平台,全区大气污染形势一目了然,大气污染政策法律一点便知。群众对发现的污染源随时拍、即时传。三是快速化响应。为解决基层大气污染治理人员不固定、场地不固定、指挥不畅通、治理不连贯、管理有死角、上热下冷的问题,在区级层面设置应急指挥中心的同时,全区9个牵头部门、1镇2乡7办和邯钢集团公司建立了“五个一”(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张地图、一套联动机制、一套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应急值班制度)应急指挥平台,形成了有固定指挥人员、有固定指挥场地,指挥更畅通、措施更精准、排查无死角、管控成合力的格局,实现了“四联”(联防、联查、联控、联治)效果。在此基础上,在全市率先设立基层环保所,实行“六专三统一”(专门机构、专门队伍、专门办公场所、专项经费、专项执法车辆、专项通信工具;统一配置、统一标识、统一管理),进一步强化基层监管力量,做到24小时巡察,快速处理大气污染防治突发事件。四是社会化监督。在全市创建了首个“市民环保监督团”。监督团采取个人监督和集体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反馈群众关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诉求,化解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和纠纷,在群众和政府之间搭建畅通民意的绿色通道,让人民群众真正了解、支持、监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乐亭县探索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机制
中共乐亭县委宣传部
近年来,乐亭县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探索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开展深入细致的爱国主义教育,为建设沿海强县美丽乐亭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
一、创新“理论宣讲”机制,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为进一步发挥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的作用,乐亭县坚持抓覆盖、抓队伍、抓大众,开辟了理论宣传普及教育网络和理论宣传普及教育队伍两条具体途径,在各乡镇和县直较大系统推广建立基层理论宣讲工作站57个,选聘339名理论宣讲辅导员和512名基层义务宣教员,紧密联系基层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实际和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深入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广泛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省、市、县委全会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等各类基层宣讲万余场次,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了“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同时,精心打造“专家辅导讲座大课堂”学习平台,定期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辅导,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创新“主题导向”机制,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乐亭县坚持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把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基层宣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文艺展演、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理论征文、书画摄影作品展、文艺精品创作、健身舞比赛、诗词朗诵会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在参与体验中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创新“基地巡学”机制,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充分发挥大钊故乡的政治优势,依托李大钊纪念馆、李大钊故居、革命烈士纪念馆、乐亭英才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革命历史教育、形势任务教育、党(团)课教育等结合起来,不断深化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成果,深入开展了“踏寻大钊革命足迹,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实践、“红色传承·青春闪光”主题宣讲、专题讲座等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同时,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诵读红色经典、展映爱国影视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人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切实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立足本职岗位敬业奉献、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
四、创新“文化融合”机制,以向上的文化涵养人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大县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的优势,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合于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等系列文化建设之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建设,形成了青春广场红色文化、幽园历史文化、文园传统文化、乐安广场和古滦河公园道德文化为主题的一批主题文化广场(公园),丰富充实了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载体,进一步增强群众的价值认同,汇聚起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五、创新“典型示范”机制,以先进的事迹带动人
乐亭县在积极组织学习宣传中央和省、市树立的先进典型的同时,组织发动群众发现推荐身边的好人、生活中的雷锋,连续举办五届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使更多的凡人善举得到大力褒扬,如“大义孝婿”苏胜田、五赴地震灾区献爱心的“80后”大学生白一萍、面对生死抉择、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王立刚,情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清掏工人王青海等。同时以宣传道德模范事迹和美德故事为重点,通过建设乐安广场好人公园,设立善行功德榜312处,上榜先进典型813人;建立了“乐亭县先进模范人物数据库”,收录各类典型160余位;设置古滦河公园180米的“乐亭美德故事文化墙”等,使“乐亭好人”成为激发干部群众责任感和进取心的鲜活生动教材,推动全县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黎 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系,立足新时代持续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表达。从历史角度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伦理,强调个人、家庭的命运与社会、国家、天下的命运紧密相连,要求每个人必须承担个人、社会与国家的多重责任。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君子喻于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思想和理念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层面都有着深刻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认同与价值观认同的丰厚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决定了中国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才能被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成为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
二、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对外开放日益扩大,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迅速发展,各种思潮不断涌现,各种观念碰撞不断加剧,各种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持续加强对中国的价值观渗透。在此背景下,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加大政策支持,有效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大力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文化血脉,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定自觉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实践标准和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把握好“守”和“变”的关系,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守正开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继承与超越、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思想理论领域重点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入阐发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注重传统价值理念的丰富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为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最广泛意义上形成普遍社会价值共识建立深厚文化基础。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阐释工作,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要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厚资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要深刻阐明中华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的,着力构建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载体的研究挖掘整理,加强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展示,打造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精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交流传播。
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各方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将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坚持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使之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面向全体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作用和家庭的基础作用,充分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形成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创作生产一批高质量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文学、戏曲、影视作品,引导人们不断提升道德水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新媒体、新技术融合,推进宣传教育平台载体、方式、手段的创新。要适应新媒体、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使传播路径更加多元。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升公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度。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政策制定、价值引导、监督规范上积极作为。站在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建设的高度上谋划布局、配置资源,教育引导人们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切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打下更加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作者系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