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天下先”是一种勇气,但并非匹夫之勇,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勇敢。也就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即“创新”。当前,我们正在围绕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河北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的工作主基调,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在这一进程中,谁能在创新上下好先手棋,谁就能掌握主动。这就需要我们在干工作、做事情上要保持锐意创新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潮气。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强化创新观念、提升创新能力,敢为天下先。
一、敢为天下先,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创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精神,创新成就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创新的精神动力来源于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初见端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创新能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如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一样,创新能力是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战略基础资源。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哲学社会科学只有进行理论创新才具有生命力。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只有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新形势下,保守思想,安于现状,不敢闯,不敢冒进,就难以实现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要创新就要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新标准,树立创新意识。要提倡敢闯、敢进的精神,在不放弃埋头苦干、实干的过程中,倡导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发展中总是层出不穷的产生新情况新问题,其中有一些可以凭老经验、用老办法来应对和解决,但有些新情况新问题凭老经验、老办法不能应对和解决。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在研究探索中揭示出一条规律,提出一种学说,阐明一个道理,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前瞻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办法,也就是创新。近两年,河北省社科联为把全省社科工作者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省委书记赵克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连续举办三期社会科学学术骨干培训班,引导社科工作者立足本职,加强学习,提高为民服务的素质,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了社科工作者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服务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的能力。
创新是有风险,有代价,也可能会失败的,对创新和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要给予理解和支持。“失败是成功之母”。社科工作者只有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始终坚持科学的态度,百折不挠,有恒心,有毅力,创新就一定能够成功。牢固树立诚心诚意为民服务的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是新时期社会发展赋予社科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二、敢为天下先,必须强化创新观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学科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广泛存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边界日趋模糊,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加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活力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创新战略竞争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科技创新,就像撬动地球的杠杆,总能创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比如:十几年前,把电视挂在墙上看还是幻想,现在已成现实。平板电脑普及没几年,把显示屏折叠夹在书里已不再是天方夜谭。深圳柔宇科技研发的全球最薄彩色柔性显示屏,厚度0.01毫米,卷曲半径仅1毫米,轻轻地一扇就能飘起来。科技革命速度之快,总是超乎人们的想象。
强化创新观念,树立创新自信,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就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我们没有别的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
树立创新理念,强化创新观念,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创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贡献率。近日有媒体在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的调查中,70%的受访者选择了“创新能力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虚胖不行”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仍然是我国这个经济大个头的“阿喀琉斯之踵”。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社科联,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多一些积极创新的精神,多一些勇于创新的勇气,多一些推进创新发展的举措。要进一步创造有利于创新的体制环境,从根本上革除制约社会科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和健全有利于社会科学创新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要进一步把握推进社会科学创新的着力点,特别是要在服务决策、服务基层、服务发展方面寻找工作的切入点,使社会科学成果成为党委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思想库、智囊团”。要进一步营造鼓励社会科学创新的氛围,探索建立鼓励创新的奖惩机制,让想创新的人有机会,使创新的人有舞台,给创新取得成就的人以重用,最大限度地焕发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创新积极性。
三、敢为天下先,必须提升创新能力
创新是高层次的思维和实践活动,需要先进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提升创新力,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才能持续保持创造活力。
客观世界是按照其内在规律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总停留在一个水平和一个层次上,它必须经过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进行升华。实际上,每一次升华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包含了复杂的思维过程,又包含了艰苦的实践过程,既要勇于打破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条条框框的束缚,善于另辟蹊径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前人没有做过的事,又要坚决反对盲动的“空想”、“蛮干”和形式主义的“水中月”、急功近利的“一招鲜”,必须坚持用马列主义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注重把握和自觉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努力创造出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新思想、新方法、新对策、新成果。
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要审时度势、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离开工作实际的“创新”是绣花枕头、无源死水,只有符合实情的“创新”,才能带来科学发展。正确认识创新与求实的关系,是我们端正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抓好工作落实的有效途径。无论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都应该做好创新与求实相结合的文章,只有这样,创新力才能得到提升,并转化为发展力。
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我们要在实现新的创造、新的跨越、新的发展中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一是要围绕中心工作提升创新力,努力在完成中心工作任务中求发展、求突破,这是提升创新力的主渠道,也是主要目的所在。二是要围绕工作中的突出矛盾提升创新力,通过群策群力下工夫解决好这些矛盾,打开影响和制约工作开展的瓶颈,推动工作又好又快向前发展。三是要围绕工作中的难点问题提升创新力。难点问题的形成往往是老办法不灵造成的,解决难点问题要从墨守成规的习惯做法中解放出来,用符合改革发展观的新思路、新办法去解决难点问题。解决难点的程度反映出开拓创新的质量。
提升创新力,要勇于攻坚、着力突破瓶颈。“难”的地方最需要创新,“难”的地方也最能体现创新的价值。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手段,更需要非凡胆魄。对一些长期影响和制约发展的“硬骨头”,必须大胆突破体制桎梏,加快集聚优势力量,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予以突破。当前,制约改革发展的因素还很多,我们要认真分析面临的障碍是什么,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敢于打破传统思维,进一步把社会科学理论转化为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改革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改革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