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所贯穿的主题和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夙愿和期盼,凝聚着亿万人民的奋斗和牺牲,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前赴后继,谱写了一幅幅壮美画卷。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和带领人民所进行的接续奋斗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建立在我们党90多年长期奋斗基础上,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500年之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思想内涵,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构成的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把握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脉搏,认清大局、大势、大事,必须清晰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脉络,充分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下面结合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在政党发展壮大和国家繁荣进步过程中,旗帜代表形象,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历史证明,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才能引领中国梦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举什么旗,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毛泽东指出,“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帜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有所趋赴。”中国正是因为找到并树立了正确的旗帜,才走上了从胜利到胜利的道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为了民族复兴,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都没能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归于失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走上历史舞台,担负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90多年来,历经沧桑的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旗帜写进党章,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先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毛泽东思想作为旗帜,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艰辛探索,在党的十二大之后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中国沉着应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时一枝独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伟大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如果旗帜变了,道路、理论、制度也都会跟着变,所取得的成果也将丧失。苏东剧变的殷鉴不远,尽管原因错综复杂,但最根本的是执政的共产党改旗易帜,放弃了社会主义。
二、坚持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出的创新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勇于担当、锐意进取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总基调,成就了此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辉煌,初步实现了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承诺,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初步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胜利,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坚持道路自信,必须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出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坚持实事求是,坚信社会主义是中国解决自身发展问题、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可走,走其他任何路都是邪路,都没有出路。要尊重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伟大创造,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紧紧依靠人民解决中国问题,创造历史伟业。
坚持道路自信,必须在借鉴中超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要符合本国国情和人民意愿,决不能受别的国家影响,摇摆不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具体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 30多年的成功实践证明,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不数典忘祖,也不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不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成就了中国道路。新形势下,我们依然需要继往开来,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借鉴中实现超越。
实践告诉我们,中国道路弥足珍贵,坚持这条道路任重道远。无论遇到什么复杂局面,遇到什么风险考验,我们都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时俱进地拓展这条道路,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三、坚持理论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不能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趋势、新方向,就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过程。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时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有加强学习的紧迫感,都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全党学习理论,坚持理论自信发出的一次动员令。
坚持理论自信,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着眼于改革开放中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坚持理论自信,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发展全局,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改革思路、战略决断,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纲领和行动指南。要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每推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把学习讲话精神摆在突出位置,精心组织安排。要全面准确把握讲话的丰富内涵,读原文、悟原理,学懂、学通、学透。要全面准确把握讲话贯穿的坚定理想信念、强烈责任担当、真挚为民情怀、鲜明问题导向和科学思想方法。要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在“真信”、“真学”、“真懂”、“真用”上下功夫,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要真正把学习同解决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结合起来,筑牢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不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要掌握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提升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上有大的进步,更好地担当起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
四、坚持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体系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以谋求人民幸福、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是先进合理的制度。这一制度体系有利于摆脱利益集团和党派纠葛,能够形成全国一盘棋,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整体的力量。这一制度体系具有自我变革、自我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无论是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具体体制,都有极大的生命力。能够在综合创新中不断完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一个个大台阶。澳大利亚太空问题分析家莫里斯·琼斯明确指出:“中国取得现在的成就不是因为技术高超,而是因为有政治意志,这是西方国家所缺少的。”
坚持制度自信,必须积聚、用好、用足制度优势。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有效发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顺利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快速发展,实现了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并由此激发和彰显了真正的制度自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树立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有效发挥我国决策机制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发扬“钉钉子”精神,“蹄疾步稳”,决胜千里。
坚持制度自信,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要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的态度,立足于国家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在坚定制度自信的前提下,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和党的建设改革,使“五位一体”和党建的改革部署统分结合、紧密联系、相互交融,成为关联性、系统性、协同性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要认识到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的道理。对各种矛盾要做到心中有数,增强改革定力,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只要看准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务求必胜。
坚持制度自信,必须革除体制机制弊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目标任务。这就是要使我们的制度自信不成为盲目自大和故步自封,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在整体和局部的匹配上,都不断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要敢于探索、勇于完善,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推动中国迈上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