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网站!
返回首页>>党的建设

跳出历史周期律: 中国共产党21世纪继续破解的“赶考”命题

2011-11-03 15:21   来源:本站

内容提要: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夕提出的赶考命题。六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艰辛探索,取得了优异的“赶考”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拥有了雄厚的执政资源,奠定了答好执政“赶考”试卷、跳出历史周期律的坚实基础。但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这个“赶考”命题迄今没有最后破解,而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多重挑战。未来能否最终破解“赶考”命题,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整个21世纪做出更加不懈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以来,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走过了九十年艰辛而辉煌的不凡历程。在中国革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向全党同志提出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赶考”命题。六十二年来。新中国变化翻天覆地,人民由贫穷走向小康,中国共产党考出了令人满意的好成绩。正视现实,展望未来,在世界和中国发生广泛深刻变化的新世纪,跳出历史周期律仍然是中国共产党仍然是需要破解的“赶考”命题。

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执政前夕提出的赶考命题

1949年初春,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胜利结束,中国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此时此刻,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没有被即将到来的胜利冲昏头脑,沉浸陶醉在即将取得执政地位的喜悦中,而是在苦苦思索这样一个沉重的历史命题: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历史周期律,能不能长久执政和为人民执好政,领导中国从贫穷落后走向富强繁荣?

深谙国情的毛泽东看到,在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农民起义建立的政权,还是新的封建王朝,无一不是开国时期励精图治,逐步创造太平盛世;但奢靡腐化之风也随之盛行泛滥,国运由此从鼎盛走向无力回天的衰亡。早在1944年,郭沫若撰写了著名的《甲申三百年祭》,对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由开始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凯旋京城,到进京后迅速腐败、分裂而败亡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毛泽东对其极为赞赏,要求全党同志作为整风重要文件认真学习,告诫大家一定要从李自成的失败中汲取教训。1945年7月,毛泽东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周期律”的著名对话。黄炎培意味深长地说:“我生60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当即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正是站在由农村到城市、由战争到和平、由革命到执政、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转折的历史方位上,高瞻远瞩的毛泽东预见到:“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如果任其泛滥,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就可能被“不拿枪的敌人”所征服,我们党丧失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其亡也忽”成为现实并非没有可能。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离开西柏坡赴北平的路上,毛泽东意味深长地对同志们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正是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的前夕,中国共产党面对“长久执政,执政为民”的“赶考”要求,提出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赶考”命题,从此踏上了漫长曲折、荆棘丛生的“赶考”之路。

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21世纪具有空前坚实基础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曲折艰辛探索,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这样优异的赶考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拥有了雄厚的执政资源,为新世纪答好执政“赶考”试卷、跳出历史周期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考出了好成绩。建国伊始,我党在经济封锁、军事威胁的外部环境下,在国内满目疮痍、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克服重重困难,自力更生,勤俭建国,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顺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然而,由于诸种复杂的原因,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历经艰辛和曲折,特别是出现了“大跃进”和十年“文革”这样的严重失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30多年来,我们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文化繁荣发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稳定得到维护;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成功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的国际环境得以形成。总之,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成功地实现了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受住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发展成就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坚实基础,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广阔道路,中国共产党考出了让人民满意的好成绩。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长期执政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和运用自身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探索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立足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着眼于对重大问题的理论思考,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坚持执政为民,以人民公仆的精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我们党靠什么来团结、凝聚、组织和动员全国人民,答案毫无疑问是只能靠一如既往地牢牢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人民公仆的政治本色,加强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这是共产党人“赶考”的出发点和根本宗旨。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和谐稳定大局,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三是转变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相统一。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三者互为因果,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的与时俱进,反映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对党长期执政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反映了我们党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结合的高度自觉。只有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落实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中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才能不断推进党执政的科学化、民主化与法治化。四是不断学习,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与学习型政党建设相结合。中国共产党具有重视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历来重视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学习,立足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领导素质和执政能力;重视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风建设,强调学习与实践相结合;重视学习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汲取国外执政党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将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有机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在积极推进干部队伍建设过程中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执政六十年拥有了雄厚资源。六十二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领导民众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源于其拥有生生不息的执政力量、雄厚丰富的执政资源。一是政治资源。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与政治行为,党自身的组织优势、人才聚集优势、良好作风优势,以及党对公众的影响力、凝聚力、号召力等政治资源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资源。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引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胜利,在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逐渐彰显并充分拥有了执政的政治资源。二是经济资源。作为我国惟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通过对国家机关的领导,拥有比西方国家的政党更加雄厚的经济资源,也是掌握着全国几乎所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通过对资源的正确掌控和合理使用,中国共产党可以推进国家的经济、诸种、文化和社会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营造和平国际环境,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三是思想资源,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思想理论广泛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思想,涵盖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丰富内容,是既开放创新又科学严谨的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有了这个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党执政就有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就能更好地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制定正确的纲领和路线,教育激励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为实现党的各项任务而奋斗。四是群众资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也是党执政的依靠力量和社会基础。党的历史功绩和现实执政实践,都证明党是为人民服务并能给人民造福的党,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可、拥护和支持。可以说,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下取得的,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强大社会政治基础,也是党的巩固执政地位的力量源泉。

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21世纪面临空前严峻挑战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正在继续,中国共产党的“赶考”未有穷期。站在九十岁生日新的历史起点,正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环境,我们看到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这个“赶考”命题不仅没有最后破解,而且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多重挑战。

国际竞争加剧和国际敌对势力干扰破坏的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变化之中,国际局势发生了一系列新的深刻变化。首先,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出现新变化,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同时,世界上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及单边主义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传统的安全威胁与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突出;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国际冲突时起时伏,世界并不安宁。其次,苏东剧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国际敌对势力加紧遏制分化中国的步伐,近年来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煽动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掣肘;他们加紧对我国意识形态渗透,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严峻挑战,也使传统道德伦理受到极大冲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面临严峻的外部挑战。

我国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日益显现。经济发展注重以物为本的数量增长,造成资源、能源、原材料的极大浪费,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经济发展从总体上看,还没有摆脱以物为本的传统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对环境的过度破坏上,单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效益,极大影响后续发展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实现全面小康乃至现代化任重道远。

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的严峻挑战。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复杂嬗变,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带来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同时,社会矛盾亦呈现出多发性、多样性与复杂性交织的特点。社会转型时期思想观念多样化带来了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影响了人们的是非判断。社会转型期的规范缺失、标准多元化导致的多重困境使一些人将信仰问题“悬置”起来,仅仅致力“物质世界”营造,任凭“精神世界”荒芜。与此同时,社会矛盾与冲突日益凸显。由于社会深刻转型,原有社会平衡机制被打乱,分配不公、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问题凸显,社会矛盾激化,使得冲突剧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任务十分艰巨。

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发生变化的严峻挑战。党的执政基础决定党的执政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重组,社会利益关系发生重大调整,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差距扩大化、利益冲突明显化的态势,不同社会阶层、个人所获利益不尽相同,有时甚至会造成某一阶层、群体利益受到暂时的损害,使阶层利益问题日趋复杂化。受社会阶层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表现为“个体分化”;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对中央提出了不同的利益要求,表现为“区域分化”;由于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产生了不同的利益主体,表现为“阶层内部分化”。二是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迅速发展,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造成多重影响。计划经济体制下完全按行政隶属关系建立起来的庞大社会组织系统,正在演变为以自主平等关系为主的社会组织体系。“两新”组织发展壮大,且普遍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和自治权,如何加强对各种社会自治组织的领导,做好这些组织中党的工作,使之成为党的执政基础,越来越迫切地提上日程。

中国共产党自身状况发生变化的严峻挑战。从党自身的状况看,中国共产党经过60多年的执政,其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的考验,无论是党的领导方式、领导体制,还是党的干部队伍状况,都还存在着影响执政成效的不少问题。一是党员队伍还存在着种种背离先进性要求的问题。一些党员忽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理论素养不够,思想水平不高;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发生动摇,责任感衰退,对党的事业和前途缺乏信心;一些党员人生观、价值观错位,缺少了脚踏实地办实事的精神,缺少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一些党员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权思想和腐败行为屡禁不止,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削弱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二是党员队伍结构的不平衡。党员人数庞大,阶层分布广泛,成分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诉求不一;农村党员队伍结构不合理,素质参差不齐,后备队伍不足,中间断层,缺乏活力;企业党员比例低、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则较普遍存在着党员自身认识不清,人数少、流动性大,党组织的定位不明晰,职能发挥不够充分等现象。这些都制约着党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党的先进性的彰显和执政能力的提高,影响着党的威信的提高和形象的改善,影响着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跳出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21世纪需要更加不懈努力

面对执政“赶考”的严峻挑战,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未来能否最终破解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赶考”命题,不存在能与否的两种必然性,而是存在能与否的两种可能性,究竟哪一种可能性变成现实,完全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努力。也就是说,要最终破解跳出历史周期律的赶考命题,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整个21世纪在展示“赶考”成绩,总结“赶考”经验,把握执政规律,巩固执政基础,创造执政业绩等方面做出更加不懈的长期努力。

——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一个执政党只有实现了社会的科学发展,满足最基本的诉求和愿望并给予实际利益的满足,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接受和拥护。一是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全面认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探索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科学对待各种社会矛盾,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二是调动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实现公平正义。树立科学领导和民主法治理念,以合法的方式实现社会动员,调动广泛的社会资源,形成党与社会良性互动;随着党的定位与角色功能不断发生变化,更好发挥政党具有的协调、沟通、服务和维稳功能;整合社会资源,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加强与各阶层、群体的联系与沟通,协调国家、群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三是深化体制改革,克服发展障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由全能型向有限型职能转变,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治体制改革着眼于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文化体制改革着眼于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满足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体制改革着眼于营造人民幸福生活的社会环境。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改革既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也是执政党赢得民心、获得拥护的重要保障。

——发展人民民主,巩固执政基础。执政基础说到底是一个政党的依靠力量和争取团结的力量问题。密切党群关系,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一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经济利益。群众基础是党的执政基础最本质、最核心、最具有决定意义基础。因为党的执政地位是否巩固,党的历史使命能否实现,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认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为本,深切关注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状况和人的价值,强调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把人民群众的愿望、需要、利益以及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党和政府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二是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政治权益。首先要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其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拓宽和疏通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一套充分发掘民力、科学集中民智的利益表达和民意表达机制;最后要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充分发挥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体系的作用,理顺党组织于国家政权、人民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创新执政观念,提高执政能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21世纪党的建设的历史性课题,同时也是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理想选择。一是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党要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就要坚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唯一标准,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个工作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始终与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二是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民主国家的能力。民主是世界进步的潮流,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势必呼唤着民主政治的到来。这就要求党提高驾驭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民主国家的能力,为人民群众参与国家和经济文化事务的管理开辟更为广阔的渠道,保证人民群众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使人民的民主权利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三是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定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

——常怀忧患意识,牢记两个务必。面对世情、国情、党情新变化,我们党要继续得到人民的拥戴,永葆生机与活力,持久巩固执政地位,完成伟大历史使命,就必须牢记“两个务必”,常怀忧党之心,恪守兴党之责,使我们党永远保持朝气蓬勃的生机活力。继续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决策。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是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我们共产党人克难履险的重要法宝。在新的“赶考”中共产党人能否继续保持这一作风则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本着对人民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居安思危、保持忧患意识、坚持科学决策,准确把握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管理技能,实现科学化的决策和管理才能,多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实事,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继续坚持艰苦奋斗,力戒奢侈腐化,保持奋发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能否坚持艰苦奋斗,力戒奢侈腐化,过好“权”、“利”关,这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到共产党人“执政”赶考”的成败与否。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仍然要靠艰苦奋斗去开创、去实现。我们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力戒奢侈腐化,保持我们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和政治本色;始终保持奋发进取、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以实际行动维护好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我们要坚持不懈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毫不手软地惩治腐败现象,决不姑息任何贪赃枉法、鱼肉百姓的腐败分子,要用反腐倡廉的行动和成效取信于民;我们要把艰苦奋斗、奋发进取和励精图治的精神践行于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之中,落实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不断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