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八十年的风雨征程,历史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取得的不断胜利源自于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观,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将我党的“群众路线“进一步具体化,对如何“依靠群众”的问题进行了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剖析,为党的群众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对党的群众路线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作出了新的发展。
一、毛泽东对群众观的创新
毛泽东立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传统的重民、贵民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换,全面论证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及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伟大作用,并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对此,《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这样的概括:“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2]
毛泽东群众路线的思想奠基于“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早在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P1031)的著名论断,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真正动力,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巨大力量。所以毛泽东坚信,“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3](P1096)在毛泽东看来,人民群众是历史真正的主人,民众大联合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我们要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者地位。
毛泽东要求我们要深刻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真正做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紧密联系。毛泽东指出:“在我们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P89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人民民主思想的集中体现。
“从群众中来”是指我们一切科学的方法,都是从人民群众当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毛泽东经常教育干部,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解决困难和问题的办法来自人民群众,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要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向人民群众学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正是我们党不断取得成就的力量源泉。
“到群众中去”就是将领导者的决策转化为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并通过群众的实践得以检验、修正、充实和提高。要“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是认识路线,又是工作方法,毛泽东创造性地把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具体化为科学的领导方法。
毛泽东还认为,人民群众作为我们的依靠力量,既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也是建设成果的检验者。我们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措施都是来源于群众,而且这些方针、政策、措施的正确与否,最终也要由群众来评价和检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
另外,毛泽东还告诫我们:“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紧密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3](P1094),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根本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典范,是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
二、邓小平对群众观的丰富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毫不动摇地坚持群众路线,吸取人民群众智慧、尊重群众首创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我党的群众理论宝库,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开拓了新的境界。
改革开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是一场伟大的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具有空前的艰巨性、复杂性,邓小平指出,我们只有“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结,代表群众的利益,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4](P342)。这就是要求我们的党必须要到群众中去,依靠群众的力量,扎根于群众实践的土壤之中。
邓小平注重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性、应用性与实效性。他反复强调要从我国国情和人民需要出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一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全面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与文化需要。此外,他还冲破平均主义的认识偏差,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富与共富相统一的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
另外,邓小平还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P372)。在任何情况下,党的一切工作和方针政策,都要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邓小平创造性地将人民利益标准和生产力标准的统一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功过和改革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和价值尺度,进一步丰富了共产党的群众观。
邓小平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形成政策,进行决策的根本源泉和深厚基础;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作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坚实根基。
三、江泽民对群众观的继承
世纪之交,江泽民总揽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局,总结历史经验,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坚持了党的群众理论,而且赋予了群众观新的时代诠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浓缩了江泽民的群众思想之精华所在。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长点和出发点。“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6](P639)如果共产党脱离了人民群众,不“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了,也就失去了生长的根基与源泉。江泽民要求全党同志:“要不断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6](P646)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都源自于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江泽民指出:“三个代表”的核心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7]只有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和自觉性,从根本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做到顺民心,集民智,并最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他还强调:“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8]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将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上升为我们党和国家判断是非、决定取舍的最高标准,这是对党的群众利益观的一个极大的丰富和发展。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党价值取向与价值标准的有效统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一切工作“最终要体现在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身上,这是对我们工作成效的最终检验”。[9]江泽民还多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做到: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江泽民同志的群众理论在继承了我党的群众观思想的基础上,精辟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党的群众观增添了鲜活的时代内容。
四、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群众观的新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与时俱进,不断推进群众史观的新发展,使群众路线的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使群众路线的行动意义更加显现和具体。
胡锦涛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号召全党:要“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10]这是根据新形势下我们党所面临的新任务以及党建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体察实情,全心全意为人民办实事,做好事。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让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体现,让党的执政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升。
特别是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这里的以人为本是指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1]
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进一步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科学发展的伟大实践。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做到谋划发展思路向人民群众问计,查找发展中的问题听人民群众意见,改进发展措施向人民群众请教,落实发展任务靠人民群众努力,衡量发展成效由人民群众评判,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12]是胡锦涛同志在新的形势和要求下,第一次从发展思路、发展问题、发展措施、发展任务、发展成效五个方面对“紧紧依靠群众”作出的新的阐述。
发展思路向群众问计,发展问题听群众意见,发展措施向群众请教,这正是践行毛泽东“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领导方法与工作途径,甘当群众的小学生,把人民群众视作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尊重群众的智慧与创造,依靠群众的力量,扎根于群众实践的土壤之中。
发展任务靠群众努力,一切依靠人民,中国革命和建设力量在最深厚的基础在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人民群众是建设的主力军,正是人民群众的实践与开拓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是我们落实发展任务不竭的生命力与原动力。
发展成效由群众评判,一切为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唯一宗旨,也是共产党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核心。发展成效由人民来衡量,看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作为制定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作为形成政策,进行决策的根本源泉和深厚基础;把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作为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坚实根基。
也正是人民群众在大胆实践、勇于开拓中创造的许多新经验和新方法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为我党的理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与养料,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充满生机和力量的源泉所在。
从毛泽东群众路线到胡锦涛关于“依靠群众”的五个新提法,理论的逐步创新将党的群众观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理论境界和更加宽广的实践范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群众观是时代的呼唤,是人民的心声,是党的生命力旺盛不衰的关键所在,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来源:《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